12
当前位置: 首页  >> 中国新闻  >> 查看详情

治疗肺癌的“武器”越来越多

来源: 人民日报海外版   日期:2020-10-23 00:00:00  点击: 6758
分享:

多种诱因  

《2019全国癌症报告》数据显示,我国新发肺癌病例占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的20.03%,因肺癌死亡人数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26.99%,居恶性肿瘤之首,加强肺癌防治迫在眉睫。  王鹏作(新华社发)

近日,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、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主办的“肺癌慢病化管理与精准化个体用药”媒体沟通会上,国内呼吸、肺癌等领域的知名专家结合公众健康意识提升的需求,通过对呼吸道疾病、肺癌及诊疗知识的科普传播,提升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和意识,树立正确的治疗理念,推动肺癌慢病化管理逐步深化落实。

肺癌逐年高发

防控形势严峻

今年年初,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《临床肿瘤杂志》发布了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状况最新估计报告。报告显示,世界癌症形势严峻,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快速增长,全球的癌症发病数和死亡数也正在快速增长,癌症将成为21世纪死亡的首要原因,并且将是世界各国提高预期寿命的最重要障碍。其中,肺癌由于高发病率和死亡率,其治疗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格外引人关注。

在中国,近年来肺癌的发病与死亡均呈上升态势,防控形势严峻。每年新发肺癌病例约为78万例,有63万人死于肺癌。虽然超过90%的早期肺癌患者通过手术方式可以获得5年长期生存,然而,约75%的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,5年生存率并不乐观。

除了发病率上升,肺癌当前的发病特点也出现了新变化。以往肺癌患者以老年人居多,但如今存在着发病低龄化的现象。

乐观的消息也有。“从肺癌治疗情况来看,国内已经与国际整个治疗趋势充分接轨,拥有许多治疗手段与方法,疾病治疗与控制情况在逐渐好转。”胡毅说。

践行精准理念

长期生存可期

临床上,肺癌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种。其中,非小细胞肺癌约占全部肺癌病例的80%。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,超过一半存在EGFR基因突变,这也是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,其他常见突变包括ALK、ROS1、KRAS等。因此,全球很多针对肺癌的靶向药开发,都试图通过抑制突变EGFR的活性来抑癌。

虽然传统的手术治疗、化疗和放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,但由于后两种副作用明显、治疗过程复杂,患者5年生存率在很长时间内提升缓慢。靶向精准药物的到来为这部分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,也开启了肺癌领域精准治疗的新时代,肺癌患者逐渐可以实现长期生存的期望。

在目前,肺癌治疗领域都在践行精准理念。临床中,进行靶向治疗实现患者长期生存的前提是一定要进行基因检测,确定患者的分子分型,以此作为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制定和用药选择的基础。

“精准也是推动近年来肺癌诊疗长足发展和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提升的根本。与此同时,精准理念不仅局限在靶向驱动基因的层面,也在层层深入。相同靶点下的不同位点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临床特性,也会作为我们进行进一步细分精准的依据。以EGFR靶点为例,19、21位点的进一步区分,更加夯实了非小细胞肺癌的‘精准再精准’治疗理念,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率。”胡毅说。

多代靶向药物

讲求“排兵布阵”

中共中央、国务院2016年10月印发的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提出:“到2030年,实现全人群、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,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%。”而在2019年6月印发的《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》中则进一步明确:“到2022年和2030年,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.3%和46.6%。”

肺癌作为恶性肿瘤中影响最为广泛的“头号杀手”,医疗界对它的研究开展得相对较早。尤其是近年来,肺癌的药物研发领域不断推出创新产品,在一些常见靶点,如ALK、EGFR等往往有多代靶向药物可选择,而且同一代中也会有多款不同药物。在肺癌治疗“精准再精准”的理念下,药物使用也在讲求严密的“排兵布阵”。

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力指出,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,靶向药物的使用并非是最新药物一定要用在最前面。

“新的药物不是之前药物的迭代或替换。上市时间久的药物,往往因为真实世界与临床研究积累的病例数量都较丰富,其特性更容易被医生知晓,在临床使用中,医生也更容易判断病人情况,因此往往用在治疗一线。其次,药物的使用过程中不免会发生耐药的情况,如前一代药物耐药后,序贯后代药物,可以保证患者能够有后续药物治疗,也一定程度保证了患者能够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。因此,肺癌的慢病化与靶向药物的应用息息相关。”张力说。

得益于靶向精准治疗理念以及药物的序贯使用,肺癌在目前的治疗手段上拥有越来越多的“武器”,几代药物之间可以形成互补,对肿瘤的打击效果也越来越精准,肺癌管理也逐渐趋于慢病化。

针对不少患者关心的靶向治疗中基因检测的问题,胡毅表示,会尽量鼓励病人进行基因检测,因为检测结果会指导免疫治疗,在肺癌治疗中让医生对病人用药策略的判断更为精准。“而且在每一个治疗节点,理论上都希望病人能够再做一次检测。伴随着治疗进展,药物起作用后或药物作用失败以后,基因情况会发生变化,这些变化仍需要进一步检测,这对于判断病人未来转归非常有效,对于指导下一步用药也非常重要。”胡毅说。(本报记者 孙亚慧)

《 人民日报海外版 》(2020年10月23日 第 09 版)


相关新闻

    暂无信息